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首页 >> 调研手记 >>稿件

【清风时评】守住调研“初心”,即是守护“人心”

2018-06-11

  全市开展大调研,不知不觉已有半年。不少地方都已找到大量有价值的问题,有的正逐步解决落实;党政干部纷纷“走下去”,也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企业和群众的赞誉。

  伴随着“大调研”的,往往有“大学习”“大走访”“大落实”这样的语汇。学习、调研、落实,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,映射出的恰恰是大调研的初衷:要解决问题。上海大调研启动之初,市委就反复强调,要坚持“问题导向、需求导向、效果导向”,“既要问需,也要问计”,绝不能为调研而调研、搞形式主义。这不仅是展开大调研时不可忽视的初心,更是大调研安身立命之根基。

  调研主体是否坚守初心,决定了大调研到底能否获得民心。在实际调研中,企业、基层、百姓对这份初心的认同度已经颇高。有企业“一把手”就向区领导提议,调研时能否只需1到2位企业代表陪同,可否让业务骨干直接反映问题。也有企业管理人员面对领导调研时问及的“有哪些切肤之痛”,指出行政审批时长虽然缩短,但办事细则不明,各部门仍有相互“踢皮球”的情况。直言不讳的背后,其实是对大调研逐步增长的信任度,也是对调研主体作风态度的真实反馈。

  在不少领导干部撰写的“调研手记”里,常常能读到这样的体会:原汁原味的诉求甚至“吐槽”,真的与层层转达、屡加修饰后的文件汇报、工作专报大不一样。也正是通过调研,人们愈加深刻地认识着一句话——“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,走下去就都是办法”。扭转并杜绝虚浮于文件上、飘渺于办公室里的工作作风,有紧迫感、有办法地抓落实,正是大调研的用意所在。通过大调研,来自企业、百姓的各方呼声能够“高保真、零时差”地传入管理者乃至顶层设计者耳中。与此同时,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工作方法和良苦用心也能真正脱离党政机关的“小圈子”,传入人民群众的“大圈子”,得到老百姓的理解与认同,使政府工作更加顺畅地推进。

  不可否认,尽管早有“防止形式主义”的告诫,但一些企业负责接待工作的员工,还是无奈地变成了“表哥”“表姐”——为了迎接“上级领导”,他们需要一个接一个地准备各种幻灯片、数据表;还有一些负责每日台账、信息简报的基层工作人员自嘲,大调研让他们变成了“自动发报机”和“调研专用笔杆子”。也有基层单位在大调研后向上级单位发出了“问题清单”,没想到派单主体“不走心”,把解决任务直接派发给了提出问题的单位,“自己抛的球自己接”,让基层哭笑不得。比这更令人担忧的,是一些地方仍在“新瓶装旧酒”:把老问题包装一番,变成大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。

  形式主义、“换汤不换药”甚至弄虚作假,在大调研中固然属极端案例。然而,浮于表面、“走过场”式的调研走访,过去并非鲜见,大调研后也并未杜绝。也有人反映,一些单位在执行时过度注重形式,甚至让调研行动变成了“干部的秀场”,这已经偏离了大调研的初衷,着实令人担忧。而在大调研进入深入推进阶段之时,直面这些“发现问题时的问题”,同样是为了重提“初心”。

  其实,只要真的做到“从心出发”,大调研就是一场政府与老百姓的“双箭头互动”。政府沉下身子、放下身段、接到地气,实打实地设法解决问题,老百姓通过调研人员最真实的表现,自然能感受到政府为民服务的初心,也自然会发自内心地参与城市建设、社会治理。因为百姓已然感到放心,自己的声音有人听、听得进,听了还真能有变化。

  企业亦是如此。走马观花式地参观,还是真心实意来解决问题,企业心中自然有数。当调研主体愿意主动直击企业营商遇到的痛点、堵点、难点,无论最终解决情况如何,都会让被调研者更有归属感乃至主人翁意识,积极为城市产业建设、乡村振兴等关乎区域发展的关键问题献计献策。前段时间,总部位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一家知名企业,在迎来所在区税务部门上门调研时,获悉开发区内同类企业存在政策解读困难,便主动要求把自己的咨询渠道分享给同行,与政府一同完善开发区企业生态。如果调研不充分、不“走心”,恐怕不可能换来企业同政府的良性互动。

 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、成事之道。唯有坚定初心不动摇,才能通过大调研真正转变作风、强化责任、优化机制,才能从大调研中真正领悟中国共产党永葆活力的秘诀: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。守住初心,即守护人心。(舒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