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

36365.net 上海市监察局

人情,何以不再成为沉重之债?
2015年2月5日 17:08

  又到岁末年初,尤其是乙未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,对最讲人情的中国人来讲,人情乃至人情债,成了当下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——人情,何以不再成为沉重之债?。

  所谓人情,通俗地讲,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。这种感情与生俱来,既关乎我们的生老病死,也关乎我们的成长进步;是“人人为我”的“得到”,也是“我为人人”的“付出”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人情,其实就是一种“债”——一种心甘情愿、情意满满的“大债”,因而有了“人情大于债”之说。

  既然如此,人情,又何以成为人们关注、热议的“沉重之债”?不妨从以下几种人情乱象中,窥斑见豹:

  一是人情“消费”过于泛滥。逢年过节、婚丧嫁娶、升学乔迁、生子过寿等等,甚至在一些地方,连母猪下崽都要“消费”一下……名目繁多的人情“消费”泛滥成灾,令人难以招架、苦不堪言,让原本淳朴的“人情”消费殆尽。以致有人把“人情消费”称之为继高房价、高教育、高医疗之后的“第四座大山”。

  二是人情“往来”过于世故。人情,作为一种礼节应酬、习俗乃至恩惠、情面,“往来”本无可厚非。然而,有些“往来”则因“权、财、势”而变得过于世故:或嫌贫爱富、攀龙附凤,或见风使舵、见利忘义,以至于正常的“人往情来”也打上了“功利”的烙印,甚至有来“无回”。

  三是人情“价码”过于铜臭。或许,正因为人情消费过于泛滥、往来过于世故,传统的礼“轻”情义“重”人情,沾上了礼“重”情义“轻”的铜臭——“鹅毛”换成了“现钞”、“真金”替代了“真情”,且价码也一路攀升、居高不下……人情,确已成为普通百姓不堪承受之“债”!

  窃以为,造成上述人情乱象,从主观上讲,与当事人“好面子”、“乱攀比”甚至“勒紧裤腰带”的盲目跟风有关,从客观上讲,社会浮躁、崇尚物欲、商家投机乃至个别无良媒体炒作,加之人情背后暗藏的隐形腐败,等等,则是百姓不堪承受之“债”的根源。

  针对这一乱象,中央颁布并严格实施八项规定,以反四风为突破口,“无禁区、全覆盖、零容忍”,严刹人情消费的奢靡腐败之风,一批“人情腐败”的官员被严惩,先后有5000多官员因“大操大办婚丧喜庆”、“收送节礼”而被指名道姓,严肃处理。应当说,人情风气正在逐步好转。

  作为当事人,我们在痛恨人情债之沉重的同时,不妨反思或矫正一下我们“人情”的思维定势:

  一是看“人”要准。人情人情,先看“人”,再论“情”。大千世界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、处世原则和交友方式,否则,就不会有深交、浅交以及莫逆之交之分。也就是说,“人情”也是因“人”而异,并非最“有脸面”,但至少最能“交心”或情趣相投,否则,这份“情”也是白搭。

  二是交“情”要淳。君子之交淡如水。交友可以有不同身份、地位、学识,但不可有贵贱、高低之别,既不要炫耀、施舍,更不能带有功利、回报之心交情。人,应平等相待;情,该淳朴相依。况且,赠人玫瑰、手有余香。在交情要淳的前提下,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。

  三是随“礼”要稳。作为礼仪之邦和人情社会,亲朋好友间正常的礼尚往来、必要的迎来送往,都属人之常情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“礼”要稳妥。因为真正的“人情”,不在于礼金的多寡、礼品的贵贱,而在于情感的真诚、自然的表露与轻松的“往来”。

作者: 抑扬顿挫scy